一难:认识不够 生物质能源正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。国家发展和改革能源研究所秦世平研究员开门见山地告诉本刊记者:“要说重要,在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是重要的,但相比而言,它的产业化程度,发展规模都是差的。这其中有一些客观原因,也有一些属于认识问题。” [2] 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四点,秦世平介绍:一,我国是地少人多的国家,农林剩余物、城市垃圾等废弃物是生物质资源的主要来源,以往农民处理秸秆大多是一把火点着,城市垃圾多是填埋,但废弃物的处理是个刚性需求,随着国家对CO2的排放限制的提高,生物质的能源化利用成为为和有效的方法;二,我国化石能源短缺,其中液体燃料是缺少的,而液体燃料只有利用生物质可以转化;三,生物质能的各个生产阶段都是可以人为干预的,而风能、太阳能只能靠天吃饭,发电必须配合调峰,而生物质能源则不需要,甚至可以为其他能源提供调峰;四,生物质原料需要收集,这样能够增加农民收入,刺激当地消费,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。一个2500万~3000万千瓦的电厂,在原料收集阶段农民获得的实惠约有五六千万元。“三农”问题解决好了,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。 [2] 除了客观上发展规模受限以外,秦世平认为:对生物质能的认识各不相同,对其投资的额度,与地方的GDP增长是不相符的,资源的分散性导致生物质能源在一地的投资,多也就2亿多;这在某些官员那来看,生物质能源有点像“鸡肋”,有呢吃不饱,丢了又有点可惜,并且地方还要帮助协调农民利益、禁烧等“麻烦事”。由此导致生物质能源整体项目规模较小,技术投入不足,尽管它是利国利农的好事,却处于发展欠佳的尴尬地位。 [2] 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秘书长袁振宏也在电话里向记者表示,相比于煤炭、石油、气这些传统能源,生物质能源在技术上的投入显然要低得多。对于生物质能源发展,要从上层统一思想,提高对生物质能源重要性的认识,并要在技术上加大投入